地图直达:
 
所在位置:首页 锅炉商学院 经营管理 正文

中国制造如何突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11-12 来源:锅炉网 作者:不详 浏览次数:10395

    如今在欧美市场上的“MadeinChina”的商品标签上,大多会在前面加上一句“DesignedbyXX(XX设计)”,简单的几个英文字母表达了一个事实:中国的制造业,仍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分工里利润最薄、最底端的一环——制造。

无法拒绝的“Made in China”

    “他抓住我的胳膊,缩在地上,绝望地渴求着幸福——只要能拥有一件新的、闪光的、塑料的小玩具啊!……我才是他的痛苦之源,我才是抵制活动的罪魁祸首,我才是禁止他买中国东西的敌人。”这段描述来自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主妇萨拉·邦焦尔尼,在她带领全家尝试一年不购买“中国制造”商品的实验中,这个已经习惯了生活中消费各种中国商品的家庭,经历了很多这样的挫折。

    最终,萨拉放弃了。过去十年间,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产品已经渗透到了全球每一个角落,占据着像萨拉一家这样的人们的生活空间,并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过去10年,面对全世界7成的鞋和玩具,5成以上的个人电脑、手机、彩电、空调以及4成的纺织品都来自中国,这个现实,令从美国到尼日利亚从巴西到瑞典,都很难有人对“MadeinChina”说“不”。

    事实上,在中国商品将全球消费者对于商品性价比的重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此同时,中国的低成本制造模式也在无形中改变着全球商业的竞争格局。

    扁平的世界,任何技术创新所能带来的模仿壁垒和垄断利润都在快速下降。因此,无论对于中国企业,还是跨国企业,相对同质化的竞争都让低成本成为他们参与竞争的必要条件。

    “过去20年里,中国制造在全世界最大制胜法宝,就是低成本。”联想董事长柳传志这样说。植根于中国这个庞大的、但却支付能力有限的市场,中国制造企业练就了一付“利用有限的资源优势将成本做到最低”的本领。在过去十年里,全球手机以及各种家电市场,已经目睹了中国企业将跨国公司逼入空间狭小的高端市场,在某些细分的市场领域,后者在中国制造的攻势下甚至完全退出。

    十年“一跃”

    然而,低成本却不是“中国制造”可以手持的一把“一劳永逸”的利刃。中国制造固有的脆弱性在近几年也表露无遗。

    细心的消费者或许会发现,如今在欧美市场上出售的“MadeinChina”的商品标签上,大多会在前面加上一句“Designedby××(××设计)”,简单的几个英文字母不仅传递出消费者对于中国商品质量愈来愈多的不信任,更表达了一个事实——中国的制造业,仍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分工里利润最薄、最底端的一环——制造,在体现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产品设计与研发环节,却鲜少看到中国企业的身影。

    自2001年《日经商务》的一组关于“中国:世界的工厂”报道开始,中国一直被描述为继日本之后,新崛起的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之路似乎已经近在咫尺。然而,根据英国卡地夫大学教授帕特·哈德森(PatHudson)在其著作《世界工厂》中对19世纪英国制造业的描述,所谓的世界工厂不仅要有量的优势,即意味着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同时,还需“质”的突破,即领先的技术和创新能力,这往往给制造业带来的是持久性的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业的致命缺陷即在于此。

    如潮水般涌向全球的中国商品虽然已经有了量的优势,然而在领先的技术和创新能力上,差距仍然巨大——资料显示:中国制造业在许多技术密集型产业上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其中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领域,差距为12年,计算机芯片制造技术,差距至少20年,在机床等大型加工中心制造技术领域,这一差距是12年。

    中国制造业发展至今,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核心技术落后、出口产品缺乏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及缺乏世界级企业等等。

    面临人民币持续升值、大宗商品价格提升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依赖低成本的中国制造业是不可持续的,单纯在劳动成本上面下功夫的中国制造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

    事实上,依照全球制造业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中国制造业的这一阵痛迟早到来。以日本为例,在其实现高速增长的1955至1973年,日本的制造业就显示了从劳动集约型的产业例如纺织轻工业,转移到资本集约型,进而再以技术集约型产业例如汽车为主的规律。

    面对第三次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是必然的,这个十年也将成为中国制造实现关键一跃的十年。

    超越“制造业”

    具备异乎寻常的进取心和灵活性的中国企业,无疑是这关键一跃的中坚力量。正是这些企业“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被逼出来的整合创新、流程创新、颠覆性创新等成本创新战略……将中国的比较优势(低劳动成本)创造性地转化为自身的竞争优势”,曾鸣在其“成本创新”的理论下,对中国企业寄予了厚望。“我们打的就是性价比优势之战。”比亚迪总裁王传福最初用人工代替了日系厂家使用的机器人全自动化生产线,充分提升了自己低成本竞争的能力,将电池制造这一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变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

    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水晶宫博览会上,五十多万人见证了英国作为“世界工厂”已经达到了其顶峰时代。那时,从煤炭、冶金到交通和机械制造,英国制造业生产出了几乎包揽全部制造业种类的产品。

    然而,这样可以同时成为制造中心、科技中心以及贸易中心的时代已经过去。伴随着新兴工业革命,制造业的资源配置由原来的一国范围扩大到世界范围。从二战后,日本、韩国的发展路径可以看出,二者制造业的崛起也主要是体现在了少数产业的集中突破上。

    伴随着制造中心的分散化,中国需要认清的一点是:在只会诞生几个或多个部分制造业品种的生产基地的现实下,需要以自己的优势产业类别来抓住这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展望新的21世纪,未来的制造业或许将不同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理解,“从顾客导向、环保角度推出独创产品和服务,以及促成可持续性增长,并对循环型社会的形成有所贡献的”所谓“超制造业”,或许将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

[ 锅炉商学院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返回顶部]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点击加入锅炉QQ群1

点击加入锅炉QQ群2

关注中国锅炉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于我们 StoneBing 法律声明 StoneBing 版权隐私 StoneBing 网站地图 StoneBing 联系123GuoLu StoneBing 广告合作 StoneBing 积分 StoneBing RSS订阅
收藏123GuoLu StoneBing 手机123GuoLu 123guolu 快速访问 闽ICP备160259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