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直达:
 
所在位置:首页 资讯 焦点专题 正文

庆祝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专题--坚持党的领导是工业强国之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7-28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浏览次数:62465
核心提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们必将在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上阔步前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一部分:绪论
  
  新中国成立62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中国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部分产业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成为带动新型工业化、推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极端落后。1952年,工业增加值只有119.8亿元。1949年,全国钢、原油和原煤产量只有15.8万吨、12万吨和3243万吨;纱、布产量仅为32.7万吨和18.9亿米。201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预计达到16万亿元。到目前为止,我国钢、煤、水泥和棉布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新中国成立62年来,我国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演绎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沧桑巨变。现如今,我国全面建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部分产业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中国从一个物资极度匮乏、产业百废待兴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全球制造基地。

  我国工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表明,党的卓越领导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坚强保障,党在各时期的路线方针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健康发展的战略指导,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能够攻坚克难、生机勃勃的不竭源泉。
  
  第二部分: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崛起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国梦想得以实现。

  ——全面形成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从农业大国向新兴工业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我国建成了包括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消费品工业、国防科技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等在内的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工业分类,从研发设计到加工制造,从日用消费品到航空航天,工业各行业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强大的制造能力。近年来,我国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连续多年保持在40%以上。

  ——工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
  2010年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增速同比加快4.7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工业增加值将从2005年的7.72万亿元增加到16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1%以上。2010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3%,比上年提高9.3个百分点。

  我国在钢铁、有色、化工、机械装备等主要工业领域,已形成庞大的生产能力。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工业出口品种、档次和质量不断提高,机械工业主要产品中约有40%的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制造”大步走向世界。以信息产业、航空航天、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为代笔的高技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整体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在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两弹一星”构成了最为震撼的一个章节,是永远值得我们铭记的历史丰碑,也是一种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可以说,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国际地位和民族尊严。

   “两弹一星”工程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铸就了我国国家安全的核盾牌,增强了中国的综合竞争力。战略跨越、国家意志、科学家献身和全国人民的支持是“两弹一星”工程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更是中国航天事业乃至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精神瑰宝。

   2010年,“神舟七号”再次让世界为之瞩目。我国3名航天员首次成功实施空间出舱活动和空间科学实验,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重大跨越。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向世界宣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这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

   从“两弹一星”,到“神舟七号”,中国工业在载人航天、大运载火箭、月球探测、卫星导航、高性能计算机等当代科技的尖端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取得成功,国产新支线飞机实现首飞,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级乙烯成套装置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制造。多轴联动复合机床等高档数控机床、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核高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装备等关键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从1978年开始,我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步伐明显加快,以宝钢钢铁项目为代表,我国相继完成了一批重工业投资和技术引进项目。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技术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工业行业技术进步显著加快,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水平不断提升,国家竞争力与日俱增。

  同时,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技术研发投入稳步增加,技术改造不断推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大型乙烯工程、国产高效连铸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直接推动了我国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工业装备保障能力和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国民经济重点建设工程提供了各种成套设备。国产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国产750千伏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投入运行;日产4000吨新型水泥干法生产线、60万吨乙烯、百万吨级钾肥等一批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化。

  ——工业所有制结构和组织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管理体制主要采取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行政性集权与分权管理方式;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工业管理体系,工业企业从单一的国有企业发展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三分天下”格局。同时,股份制已成为工业企业发展的主要组织方式,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继续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伟大工业发展成就全面惠及民生
  伴随着工业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每个中国人都从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实惠”,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商品短缺,到如今的消费品市场蓬勃发展,中国消费品工业完成了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给予中国老百姓的最大“实惠”首先体现在国内消费品市场规模和种类的极大丰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从1978年的155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突破15万亿元。

  以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轻工业为例,目前我国自行车、缝纫机、空调、等百余种轻工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许多产品的人均消费量也实现了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我国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还体现在产业工人队伍的不断壮大上,而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数为2.3亿人,其中,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约8900万人,2011年这一数据已经接近1亿人。
  
  第三部分:党的英明决策是工业强国的坚强保障
  
  数十年来,党的几代领导人对中国工业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英明决策是推动我国工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指引下,我国工业不仅表现出生产力最活跃和最具革命性的本性,而且显著提升了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工业经济的非凡实践证明,党的坚强领导是我国现代工业发展壮大之本。
  
  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为探索适合我国实际的工业化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呕心沥血,提出了一系列工业战略发展的思路和建设方针,搭建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尽管期间经历了“大跃进”和“文革”的严重挫折,走过弯路,有过波折和反复,但也获得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的宝贵经验。
  
  节点1: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党提出了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完整的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历史证明,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要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符合新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和规律的,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是完全正确的。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以及“重点建设,稳步推进”的方针,确定实施156个重点项目,对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被誉为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

  “一五”计划时期,以156个项目为重点的工业建设,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从无到有建立了飞机、汽车、机床、发电设备制造以及高级合金钢、有色金属冶炼等新的工业部门。

  例如,作为156项工程之一的沈阳机床一厂,在改建前只能生产旧式的弹簧机床,其改建完成后可生产多种大型工作母机。
  
  节点2:“三线”建设
  
  20世纪60年代初,为应对国际环境和我国周边的紧张局势,党中央从战备需要出发,根据战略位置不同将我国各地区分为一、二、三线。其中,“三线”包括云、贵、川、陕、甘等11个省区。中央确定,“三线”建设的总目标是采取多快好省的方法,在纵深地区建立一个工农结合、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

  “三线”建设改善了中国的国防工业体系,在西部地区建成一批机械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的重点企业和基地,极大改善了我国工业布局。
  
  
  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对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进行了初步的论述,这是党比较系统地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论十大关系》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今后应该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发展沿海工业。
  
  节点3:《鞍钢宪法》
  
  1960年3月22日,鞍山钢铁公司在技术革新上的探索经验,即“鞍钢宪法”诞生。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鞍钢宪法》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业企业的指导方针。

  《鞍钢宪法》是对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原则的创造性贡献,形成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独特模式,强调工人是企业的主人,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人员、工人、干部“三结合”。
  
  节点4:“工业七十条”
  
  1961年9月16日,“工业七十条”经庐山中央工作会议讨论通过并发布试行,系统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大跃进”以来工业管理工作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我国国营企业管理的一些指导原则,确定国家对企业实行“五定”,即定产品方案和生产规模,定人员和机构,定主要原料、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的消耗定额和供应来源,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定协作关系;企业对国家实行“五保”,即保证产品的品种、质量、数量,保证不超过工资总额,保证完成成本计划并且力求降低成本,保证完成上缴利润,保证主要设备的使用期限。

  条例还规定,国营企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厂长领导下的总会计师负责企业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等,使我国工业企业管理在调整中向规范和健全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节点5:“四个现代化”
  
  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继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后再次提出了国家的“四个现代化”,即“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不仅具有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更说明中国人民在可预见到的将来,通过艰苦奋斗可以达到的目标。历史证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实现“四个现代化”,始终是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一个强大精神力量。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间,依靠自立更生、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我国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1961年第一台1.2万吨水压机在江南造船厂研制成功;大庆油田自力更生,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开发之路,并在石油地质理论、油田开发和炼油工艺方面取得重大突破;1975年,在金沙江畔2.5平方公里的狭窄区域内,建起了一座具有综合生产能力的钢城——攀枝花;通过“三线”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在湖北十堰交通不便的深山中建成……
  
  老镜头:毛泽东与共和国的机床工业
  
  在我国机床工具工业发展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十分关怀这个生产“工作母机”行业的发展,为我国机床工具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忆起1958年和1960年两次在中南海瀛台举行的机床汇报展览,前原机械工业部机床工具司副总工程师恩宝贵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当时,毛泽东就对机床进行了精辟而通俗的阐述:“我们坐汽车、坐飞机、坐火车,是坐在机器里面,所有这些机器都要用机器来生产,这些机器就是工作母机,这些工作母机是最根本的”。

  1958年,毛泽东还指示党刊《红旗》杂志撰写了“机床内部运动矛盾”一文,不仅对机床的构造和运转进行了生动地诠释,而且将哲学内涵和人文思想赋予其中。同年9月,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讲话:“什么矿山、什么炼油、什么电力、什么化学、什么建筑、什么农业、什么交通运输,这些机器都要有个工作母机,车、铣、刨、钻、磨,这些东西是根本的。”

  在对机床工作原理进行深入理论研究的同时,毛泽东还坚持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武汉重型机床厂者是国家“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国内建设最早和规模最大的重型机床专业制造厂。

  1956年6月3日,毛泽东第一次视察正在筹建中的武重。当听完武重关于筹建情况、工厂规模、主要产品以及生产准备工作的汇报之后,毛泽东坚持要去厂区看一看。虽然由于暴雨突袭导致汽车无法前行,毛泽东还是让司机开着车在工厂外环绕一周,把脸贴在玻璃窗上向厂区望着……。

  1958年9月15日,毛泽东第二次视察了武重。
  
  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地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工业的改革,从放权让利到制度创新,从封闭走向开放,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实现了我国工业发展的战略转型,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强力驱动下,我国工业率先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并且迅速成长为世界工业制造大国。
  
  节点1: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提出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

      这次会议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节点2:国企改革
  
  1979年5月,首钢等八家大型国企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验,拉开了国企改革序幕。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国企改革的重要分水岭。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形式,股份制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特征。党的十六大之后,国企改革进入了深化国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则为大型国企的产权改革指明了方向,即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形式。

  从深陷计划经济僵化泥潭,到放权让利、两权分离;从三年攻坚脱困,再到股份制、产权改革,中国国有企业实现了从政府机关的附属向市场主体的转变,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节点3:技术引进
  
  从1978年开始,我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步伐明显加快。宝钢从日本引进成套设备建设宝山钢铁厂项目,使我国钢铁工业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大为缩短。以该项目为代表,我国相继完成了一批重工业投资和技术引进项目,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水平不断提升。

  当年,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先后签订了22个成套引进项目合同,累计需要外汇资金约130亿美元。
  
  节点4:轻纺工业“六优先”
  
  1980年,国家首次决定对轻纺工业实行“六个优先”的原则,以确保轻纺工业加快发展。“六个优先”即: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新、改造的措施优先;基本建设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和引进新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
  
  节点5:海尔“砸冰箱”
  
  1985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那是一个产品供不应求的年代,哪怕是“纸糊”的冰箱也能卖出去。但是,刚刚创业第二年的海尔却砸掉了76台不合格的冰箱。

  事情源自一封用户来信。这位用户抱怨说,自己攒钱购买的冰箱上有道划痕。随后,海尔对产品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仓库中还有76台不合格的冰箱。时任首席执行官的张瑞敏否决了把这些“缺陷”产品发给员工当福利的提议,毅然做出了当众“砸冰箱”的决定,并且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不合格产品”。

  这个当时被称为“败家”的砸冰箱事件,却砸出了海尔人“零缺陷”的质量管理意识。结果是,1989年,在其他冰箱产品纷纷降价、海尔提价12%的背景下,海尔的产品依然供不应求。
  
  老镜头:邓小平的“江西情缘”
  
  从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邓小平在江西整整工作和生活了三年零四个月。在这段岁月里,邓小平参加劳动“做钳工”,和工人群众打成一片,机床上流着他的汗水;他抓紧时间阅读了大量马列著作和古今中外的书籍。他住过的小楼被称为“小平楼”,中国改革开放的蓝图最早在这里构思。

  1992年的春天,邓小平发表了重要的南巡谈话,神州大地涌动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从深圳、珠海去上海的途中,邓小平在鹰潭车站作了短暂停留,他听取了江西省工作汇报,关切地询问了江西改革开放和工农业生产情况,并勉励江西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放得更开一点,发展得更快一点”。
  
  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建设成就,提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伟大目标,我国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节点1:“五十条”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又被称为“五十条”,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深化对外经济体制改革等十个方面,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为我国财税体制、企业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等重要方面改革拟定了方案,成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和行动纲领。

  《决定》特别强调了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五个方面,既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第一个总设计。1994年,外汇、外贸、金融和财税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方案同时实施,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决定性的一步。
  
  节点2:“学邯钢”
  
  上世界90年代末,以“邯钢经验”闻名的邯钢成为全国工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由于率先探索出一条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新路子,邯钢吹响了我国国企改革的冲锋号。

  1990年,由于钢材价格持续下跌,而原燃料价格大幅上涨,邯钢28种产品中有26种出现亏损;当年钢产量虽然超过100万吨,但盈利仅为100.4万元,企业经营举步维艰。

  面对困境,邯钢决定实施大刀阔斧地改革,在转变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同时,走向市场。

  1991年,由于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经营机制,邯钢全年完成利税总额2.47亿元,实现利润5020万元,一举扭转了企业亏损的被动局面。随后,邯钢效益一年上一个台阶,1994年企业利润一举突破7亿元。

  从1993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多次号召全国工业企业学习“邯钢经验”……

  据不完全统计,1991年~1996年,全国共有29个省(直辖市)、22个行业、9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共计6万多人次到邯钢“取经”,同时邯钢应邀到全国各地“授课”,听众超过8万人次……
  
  节点3:“三个代表”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党建工作,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随后,江泽民在上海主持召开党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始终坚持“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新成果,深化了党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 主义事业和加强党的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节点4:西部大开发
  
  2000年10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铺开。

  西部大开发十年间,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一改滞后的局面,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9%,主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十年间都翻了一番以上,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这期间,中央地方投入万亿计的资金为西部“输血”;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一个个重量级的工程落户西部;东部企业的梯度转移,增添了西部企业的内在活力。
  
  老镜头:江泽民在上海电器研究所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曾经见证了青年时代的江泽民创业和成长的轨迹。在时任上海电科所整流器室技术员、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曾培炎的眼中,江泽民是一位敏慧好学、才华出众的好所长。

  1962年,江泽民到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工作,担任主管科研的副所长,此前他曾担任长春一汽动力分厂厂长。

  在担任科研所所长期间,江泽民做了很多在业内有影响、有意义的大事,制订中小型电机标准就是其中的一件。当时上海电科所是全国统一行业标准的归口单位,江泽民组织行业中有关厂所的专家共同开展工作,形成了各方认可的统一标准系列,并应用到实际生产,最终对促进我国电机工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江泽民是学电机出身的,但是上海电科所的专业涉及自动化、低压电器、整流器、电工合金等诸多领域。同事们一致认为,他非常善于学习,而且学得很快,称得上活学活用。

  有一次,整流器研究室研制的“汞弧整流器”出现了产品质量不稳定的状况。江泽民对此非常重视,多次亲自下到车间,同技术人员一起商量改进办法。并非整流器专业出身的江泽民,很快就熟悉了相关情况,并且能够抓住问题的要害,令同事们心服口服。

  注:以上资料来源为2010年4月26日《解放日报》刊登的曾培炎所写的《敏慧好学、才华出众的好所长》,摘自《日出江花——青年江泽民在上海》第四分册“忆江泽民同志与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
  
  四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节点1:东北振兴战略
  
  2003年,《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东北振兴战略浮出水面。

  七年来,东北振兴战略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东北老工业基地已经走出了低谷,初步走上了内生驱动、良性循环的轨道,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

  2009年,东北三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557亿元,是2003年的2.4倍,年均增长13%,这一速度与东部沿海地区大体相当。“十一五”前四年,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年均达到13.4%,在四大区域板块中名列第一;据初步核算,2010年东北三省经济增速继续在四大区域板块中领跑。
  
  节点2:科学发展观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做出了精辟的表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从新世纪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总结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

  
  节点3:应对金融危机
  
  面对前所未有的国际金融危机,党中央以世界眼光准确研判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以战略思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灵活果断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把应对危机的近期目标与转变发展方式等长远战略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理念。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党中央提出,要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主要任务,实施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其中包括关系国计民生的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有八个是工业,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具体涵盖钢铁、汽车、纺织等。

     2009年年中,我国应对危机的成效初显,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增多,企稳向好的势头日趋明显,突出表现为生产增速稳步回升、国内需求增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等。2009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1%,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长7.9%,结束连续7个季度的下行势头。
  
  
  第四部分:经验总结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以来,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具有决定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总结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历程,我们深切地体会到:

      ——党中央及时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推动我国工业和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

      ——坚持改革开放,从国情出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促进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成了全面的、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包括由完整的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消费品工业等组成的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和丰富的配套链条,并在重要领域形成一批产量居世界前列的工业产品,中国制造全面走向世界。

      ——摸索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管理制度。

      ——党领导下的一种工业精神,确保中国工业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世界发达国家历经百年的发展成就。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广大工人、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我们能够攻坚克难的坚实基础。

      ——分布广泛、富有活力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培育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产业大军,是工业和信息化获得快速发展的不竭源泉。
  
  第五部分:展望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开拓创新,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不断奋进。经过艰辛的探索,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事业不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然而,辉煌的成就已经载入史册,更加伟大的使命和艰巨的挑战摆在面前。未来十年,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七大提出,新型工业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同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其中,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必须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改造,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

  同时,还要顺应全球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潮流,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快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信息化,发挥信息化在改善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领域的推动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们必将在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上阔步前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积极的贡献!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返回顶部]
点击排行
 
 

点击加入锅炉QQ群1

点击加入锅炉QQ群2

关注中国锅炉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于我们 StoneBing 法律声明 StoneBing 版权隐私 StoneBing 网站地图 StoneBing 联系123GuoLu StoneBing 广告合作 StoneBing 积分 StoneBing RSS订阅
收藏123GuoLu StoneBing 手机123GuoLu 123guolu 快速访问 闽ICP备16025934号-1